作者:刘雨桐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日期:7月7日
类型:图文投稿
低碳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中国目标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全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同时多措并举来鼓励乡村主动投身于低碳绿色实践之中。
为了更充分地探索乡村低碳实践的可行路线,7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团队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技术交流等方式,深入秸秆饲料厂、农产品展示基地以及研学基地等,深度研究“江苏省首批零碳乡村”的荣誉背后蕴藏的低碳实践路径。
(图为东林村王书记为团队成员讲解 刘雨桐摄)
一、秸秆“重生”:循环链条里的低碳智慧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抵达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在东林村前任驻村书记王书记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东林村的秸秆饲料厂。作为东林独特的“四个一”产业体系的第一个环节,秸秆饲料厂创新性地开辟了秸秆资源的全新利用方式。
东林村始终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将生产的秸秆饲料用于羊厂养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经收集转运,通过发酵工艺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肥,再次用于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形成“四个一”模式的低碳生产循环路径。
除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外,东林村依据“电气化”发展迅速的现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王书记介绍,目前村中秸秆饲料厂、肥料厂以及养殖场都做到了光伏覆盖,基本满足厂房日常生产用电,大大满足了能源方面的低碳发展要求。
(图为东林村农产品展示中心 刘雨桐摄)
二、产旅融合:“农文旅”织就低碳新图景
稻米飘香,不止于作为普通粮食端上餐桌,东林村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延伸出多元产业发展之路。特色农业展示馆内分为农产品展示区与亲子研学体验区两个模块。
在农产品展示区,团队成员见识到各种具有城厢镇特色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包括东林独具特色的“富硒大米”在内的农产品深加工制品,深刻感受到金仓湖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电商直播孵化区的建设,助力了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
亲子研学体验区中,前来研学的游客不仅可以观察各种植物的叶片、种子,还能切身体会利用这些农业加工品制作面包、南瓜饼等食物。通过吸引周边社区、学校前来进行研学科普活动,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与研学旅游的深度融合。
(图为东林村乡村振兴学院 刘雨桐摄)
三、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勾勒零碳未来
顺着稻田一路向前,小队成员跟随着王书记来到东林村的乡村振兴学院,在学院的一楼展示了东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展厅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从太仓农业的发展历史、东林农业的基本分布、循环农业的发展由来过程与科技化数字化的进程以及东林村的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来全面介绍东林村的生态循环之路。
进入展厅,王书记带着小队成员回溯太仓农业发展脉络,勾勒地域农耕根基,向队员们解析产业分布逻辑,逐步解锁生态循环的科技密码:与省太湖办合作的东林农场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将发酵装置、猪羊舍、水稻果园与微水池有机耦合,构建农业能源循环链;有与中科大、硒谷科技共建的“富硒农产品一体化”项目,富硒大米从种植端提升营养价值,再通过“米糠喂畜—含硒粪便还田”的循环链路,持续富集土壤硒元素,培育多元富硒农产品,实现营养与生态的双向赋能。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李雨轩摄)
此次东林村调研之行,让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团队深刻感受到乡村低碳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创新潜力。作为“江苏省首批零碳乡村”,东林村的实践不仅为乡村低碳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科技力量与乡土智慧双向奔赴,乡村便能在振兴之路上既留住“乡愁”,又迸发“新颜”。
标题:南财学子暑期探秘“零碳乡村”:“碳”索苏乡小队解锁东林村的低碳密码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41062.html
心灵鸡汤: